先说老金:75岁电工的“捂股哲学”
这个嘉定老电工的故事让我印象深刻。1990年拿着8000元入市,现在手握两套别墅。他的秘诀简单到离谱:只买自己看得懂的股,打死不撒手。
比如1998年中的五粮液新股(发行价14.77元),别人涨30%就跑了,他硬是捂了6年。期间股价跌宕他完全不理,结果六次分红送股,1000股变成1.1万股,2007年41元清仓时赚了40多万。
→ 普通人可借鉴点:
再看那位“6000万先生”:专注赛道的狠人
2014年科技股还没大火时,他就All in半导体龙头。中间经历过单日亏损1100万的暴跌,但坚持用三步操作法:
最后是杨怀定:信息差捕手
“中国第一股民”的起点更接地气——上世纪80年代,他发现上海和外地国库券存在价差。比如安徽卖98元的券,上海能卖102元。靠着跨省套利,硬是把小本金滚成第一桶金。
→ 这对普通人的启示:
为什么他们能成,而多数人亏钱?
根据深交所数据,散户亏损主因就三条:频繁交易(贡献了80%佣金)、追涨杀跌、持仓不过3个月。反观这三个案例,共性非常明确:
我认识的一位深圳宝妈更绝:她把给孩子定投奶粉钱的策略用在基金上,每月扣款日雷打不动买500元芯片ETF,3年收益竟跑赢95%的股民。你看,有时候慢即是快。
所以别再问“炒股能致富吗”——答案藏在你的操作习惯里。如果总想着下周就翻倍,建议买彩票;但如果愿意像老金那样,用买冰箱的耐心对待投资,股市或许真能给你惊喜。
(注:文中案例均为公开报道的真实人物,策略已剥离时效性风险)